13746.jpg

靈明佛乘宗

2019師生問答(五)佛乘修學觀念加強與釋疑

28.禪宗六祖惠能禪師降(2019.7.24.)

偈曰

千古修子障迷情,不復元始清靜心;

終生學道欲見性,可悲知障蒙自性。

諸聖佛、諸賢生等午安!(眾學員:恩師午安!)

今日降來,同諸賢契共研,將修行之觀念加以剖析。吾先針對汝等核心種子骨幹,來作一些觀念上的加強。

 (譚教務長叩稟:當年五祖為衣缽傳承囑咐弟子各作一偈,以示各自心性見地深淺。在神秀大師提出「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後,您聽到同門修子唱誦,即請代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您是於此時開悟的?或是在五祖圍起袈裟,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才真正開悟呢?

    弟子有此一問,是因認知:修行藉空有之無常,悟到空性之永恆,但空有本是一體之兩面。悟到空性後,只能算是悟到半途,還要能發揮空生妙有之作用,才是不執空有之道之真實狀況。也就是說,當心雖達空無之性,而有了無所住之心能用,也即是以無相之心行有相之事,然後事過而不留於心。此即三輪體空,利他而不居功,也即是由有至空,再返回有。好比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回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三種境界。同樣的山水,但心的境界已不同了,已證到空有一如。如此才算是開悟成佛?)

 

(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當時神秀大師之偈可表明其能以趨往清靜心的方向來作為修行的主軸,但此見解確實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因未見本性實相。而當時吾之偈頌乃因應其偈所作,能得祖師肯定,但亦免不了擔心世人加害。若言當時是否已見性,僅能說已入門窺見本來面目。至五祖為吾宣說金剛經時,便已了悟自性至空寂而能生萬法。此又是另一種境界,能悟入性空生妙有之境也。

    其實論述分析明心見性的細節,本即是違背禪意。此本應由賢生自覺自證,本宗屬頓教解脫法,非關文字,以心傳心,故給太多明示,恐反而障汝證悟也。吾方才聞汝所言,有些用詞遣字容易造成學人誤解。

(:也即是由有至空,再由空返回有?)

(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此用詞不甚恰當。因既已至空性,再應世事亦住於空性之般若,若言返回有,難免使人誤解。入於空境即能破幻,一切運手動足不離自性,任運自然,心無掛礙。返回有,就如汝所謂「見山不是山…」等。此為古祖師自證之論述,若不在此境界、心境之修子,僅是依文解意,不會其意,難免流入空論,與自心解脫毫無交涉也。

    吾在前段所示,乃是針對所有佛乘修子之提醒:勤研真理之餘,莫忘先自正其意,掃除心地的種種妄執。離執是顯真的開始。吾觀汝等至今日人事方面,仍是紛紛擾擾,又每位修子之起心動念上蒼明鑑,故不免令人憂心。若心態不轉,真理正教淪於空談,又如何導迷入悟呢?

    勸汝等先調伏己心,外在的人、事、物境都是考驗智慧的津糧,不該埋怨,唯當正視,理性處理,事後完全放下,入於清淨才是。

    又「人成」僅是人道倫理的實現,所謂「人成佛成」,此喻尚不夠究竟。但佛成必須人成,是為基礎。人因無法探究到佛境的奧妙,不是以人之角度來揣測,故修子發表言論,還是需要相當謹慎注意。

 

(陳o發師兄請示:靜坐的要領如何。)

(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靜坐的目的為何?賢生汝之認知如何?收攝六根,體悟心性本源,此乃澄靜雜思妄想所體現,一般欲透過靜坐達至攝心,然靜坐重於「靜」字,而非拘於坐之形式,因此行、住、坐、臥皆能入靜,方是真靜。而以坐之式,主重是要令身心暫時得到平靜止息,在止息至一定程度,若心真能靜得下來,則內在的先天真炁自然由靜定中來運行。故以坐來養炁,亦是一般煉氣士的方法,但心若不定,意念紛飛,反而容易入魔幻之境,不得不慎。

(:如何方能定慧等持?)

(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一般皆言由定生慧,然而定慧乃是同時。慧亦可生定。若愚癡、妄想紛飛,如何得定?故定慧不離,定慧等持,才是更貼切的說法。

(:請問六祖大師,您在獵人堆中十五年,是否為悟後起修之保任修持?)

(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所言極是!又時機因緣尚需諸多面向配合,因此每一件發生之事務,並非偶然。一切安排的恰到好處,當然以自己本身由悟後起修及保任功夫,都是累積本身的各項資糧,因弘法亦要由清靜聖位入世宣化,因此各項因緣條件之配合,是不可或缺之一環也。

(陳:皆謂彌勒佛下生須等五十六億年後,此時空因緣何解?

(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以人之意識認知,是永遠無法得到正確的解答。唯有證入佛境,即早已沒有此時空之錯覺分別。當下即是。證道成佛早已超越此時空之幻覺。慢慢悟也!

 (:您證入之境界為佛,或等覺、妙覺菩薩之果位?)

(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所謂頓悟必有前因使然。至於汝所言,中土能稱為「經」典,眾與吾所證得之果位如何?此吾若言已臻無上佛果,與汝等解脫生死有關係否?吾方才所言《壇經》,世人一再傳頌,吾倒是要提醒世人:人人心中有一部無上真經,莫向外求。吾所流傳之經,亦屬自性流出。汝等若能開顯自心無上真經,亦同吾無異。明否?只要斷離凡心意識之作用,起現真如自在之功能,咱等自性同等尊貴矣!明否?

 

世人皆有自性經,可惜累劫習染心;

顛倒執著因無明,勇斷輪轉出迷情。

 

(:方才恩師所言「在止息至一定程度,若心真能靜下來,則內在的先天真炁自然由定中來運行,故以坐來養炁。」此應是本宗脈「契印真如、時時帶功壯大法身」之基礎。然執行長強調「直接契印真如,啟動先天真炁」。請問恩師。兩種有何差異?)(禪宗六祖惠能禪師示)

    然!若一再強調「啟動」一詞,初學導引可用無妨,但若時時皆刻意強加導引、暗示,恐會形成反效果,因未入門者未入堂奧,僅會著重於氣感,反而障礙真炁的自然運行。所謂真炁源自於道,故本質屬清靜無為,自然寂滅。初入門解析原理可以,若始終強調,不分程度,則不宜也。

    吾今日透露一個秘密:「坐」之姿是幫助身軀先處於靜止運動的狀態,然最重要接下來則是要調伏其心。其實言調伏,又落入刻意造作,亦不符合自然。但由身靜入心靜,尤其凡夫一向動,由動入靜,亦不免需要方法。故配合靜坐最佳的心境,是平常心、直心、無所求心、止息妄想心,才能入定。入定體內真炁不喚自醒。若強言啟動,有違自然,終不可得矣!

    修行人若觸及空性之後,常因解空深淺而不能由空性融貫妙有,故對此不便太過於各執己見。若過於期待人來認同,反而使自己深悟的速度更慢,因把焦點落在外在的分判、辨別,反而使得心難平靜,大圓鏡智反被識心幻相所蔽也。

    好!若無他事,今日至此。吾回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祝有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