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33.jpg

靈明佛乘宗

師生問答
課目:譚教務長叩稟丹道修煉心得,向仙佛印證其對於「活竅」一詞的描述。

52.玄玄上人降(2019.11.2.)

詩曰:

     靈明道場盈善氣,佛乘燃燈應此期;

        鎮德立基普弘化,虛空傳承擔此局。

    諸天聖佛、靈修士、諸賢生等午安!(眾學員:恩師午安!)

    稍後吾針對學員之提問作解答。汝等可靜默來接受諸古佛金仙之加持。好!

    首先,譚教務長叩稟丹道修煉心得,向仙佛印證其對於「活竅」一詞的描述。

    (譚教務長叩稟之原文:)『傳統丹道所謂「活竅」是指修丹過程所守(專注)之部位不同。當「煉氣化精」時,竅在口鼻胸腹,即利用調息吐納,將後天氣中之元陽煉化為元精(仍有火氣,故感覺熱脹),積存於下丹田。當「煉精化炁」時,竅在下丹田(氣海、藏精之府),將累積之元精煉化為元炁(火氣已消,乃腎水調濟心火),結為聖胎(丹之初胚)。當「煉炁化神」時,竅在中丹田(黃庭、絳宮、膻中、藏炁之府),將元炁煉化為元神(法身壯大),聖胎成形(丹形已固)。當「煉神還虛」時,竅在上丹田(祖庭、泥丸宮、松果體、藏神之府),將元神回復先天元靈(法身己成),丹完光定(由實返虛)。此後,法身(陽神)自頂輪升天(出竅),回歸大道本體。相對本門佛乘修法,乃將肉身先定,收攝六根,調息止妄,待身心俱安,真如自性甦醒,真息元炁自然啓動。此時,似守非守,鬆而不馳,杳杳冥冥,無助無念(傳統丹道的各個階段,只是沿途風光,不預設想,不急躁進),保持靈明覺照,隨著印心之虛空妙傳能量壯大再壯大,功候一至,質能互換,法身自成。但此前之築基(調息吐納),意導後天氣,打通全身氣脈之功夫,仍不可少。且性功理諦亦應通徹明瞭,方不致心受境轉,而妄念不止,精隨境耗,甚或迷於神通顯化而招魔擾。身不健,心不明,修則難成矣!而誦經、持咒、善行、守戒、傳道、解惑、弘法(教學相長)均是積累修道資糧(好的生活環境、減少業報干擾、得遇善法善因緣…),乃輔助功法也!以上懇請仙佛恩師賜訓。』

    (玄玄上人答:)「活竅」一詞是形容先天靈炁不受制於任何之處,即是沒有任何質礙,正因人所秉之先天靈炁是人身中之元氣活寶,而心之導向驅動形成後天濁氣、濁精,故修子常在未入「道門」時,尋尋覓覓,欲找到玄關,卻不明動一念方位之迷思,已入象界。所謂藉「活竅」入門,進入真炁之途徑,其竅不在內,更不在外,實為無有內外之隔礙,方是「活」竅。

    言修丹,心中一起「修」之念想,其丹難成,充其量是一股氣團之覺受,所謂金丹不動之本體乃不求而就。專注僅是制心一處之功夫,起念制心已失自然。初期凡人氣盛,以心導氣尚猶可行,若欲達上層真功,口鼻氣息之持守早已超越。

    譚賢生所陳述「煉氣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等一連串之程序,雖大致符合造化還原之理,但卻不是所有修命功者所一致之證入步驟與境界。所有煉化、蘊育之過程,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絕不是制式理論可供所有條件之修子當成修煉範本。

    以調息吐納而言,是以念導氣,必有一定之氣感及熱脹覺受。在於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所形成之五行作用下,雖是還原之法必會經歷之歷程,然而達到天元一炁是需要有相當修煉境界,亦不容跳空。

    又所謂「法身已成」,此為煉就、返回先天境界者之方便說。返妄歸真,法身常在,無所動。言「法身已成」易建立一個可追求之境界,令修還元大法者反生阻礙。

    又問:「法身(陽神)自頂輪升天(出竅),回歸大道本體…」。若陽神尚須循頂輪升天出竅才能回歸大道本體,那即不可稱為法身。所有煉炁之煉就,心性合乎於大道,是成敗之關鍵。所謂修煉成就,是回本還元。所謂敗者,乃是邪心妄執、導氣,亦可引動天地之氣,卻恐入魔走火,因此真道煉炁必是性命兼俱,德能互用。

    佛乘修法,身心同時調御。真理教義為淨化思慮之基礎,隨眾生各別氣秉之特性。有者氣躁,心念動盪;有者懈怠,散漫缺乏精進力。鬆緊、緩急皆需視個別情況授以合宜之教化。修心煉性宜守每個當下,諸佛妙理,法門無量,皆因妄病以施法藥。

    方才堂內諸賢論及如何破相,以現實不堪之事務來勉強修子藉境、藉相、拋開面子、尊嚴之修煉法。此雖能令修子心中當下立即起現重大的轉折,來調伏自己之「我執」,但對於沒有根本破相功夫者,僅是一堂極為強勁之震撼教育而已!尚且並非所有眾生皆有同樣之毛病與心障,所有眾生心相、三毒之差別、比重、多寡、須修正處,亦不盡相同,僅能因病予藥也。

    誦經、持咒、善行、守戒、傳道、解惑、弘法…皆是藉以表法、攝心、導回本體根本的行門。若沒有符合道與德,明其真心,以妙用入於性體之真功,必失卻還本歸元之殊勝因緣。

    藉由行功以累德,化消不良業力之障礙,確實可獲各種富足,而種種利益資糧本身並無阻礙靈性提升的為害,僅在得者本身之心德而定道源資糧可成為廣益蒼生之寶藏,亦可淪為私慾貪著之淪落誘惑。故性命雙修先修性德。以上開示至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祝有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