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4175.jpg

靈明佛乘宗

心智內化

第六回  苦應知修 樂須淡泊 (2018.5.10.)

     人生如夢,苦樂相隨。雖言如夢,當下感受卻是刻骨銘心般之真實。心不能轉境,則苦受即不停。必要將心念來調整、改變,使觀念正確。要認識苦之來由,都始於無知以及造業招引而來,必要由內心改變下手,並且知錯悔改,不再造犯,才能真正遠離苦難。

 

   苦有多種面向,但總不離心中之感受。心會痛苦都是因不明白無常的道理。無常指物質之生滅,亦指心念瞬息之生滅。念頭、心境是行為造作的依據,能掌握內心的起伏與變化,適時導向正面,即是在修心。心在面對外境時起現之七情六慾,這種因認知作用所形成的感受,不論強弱、大小,都是由心態而決定。換句話說,相同的情境會隨不同的心境而出現不同程度的感受,因為「苦」是自我內在意識形態的反應,所以欲改變自我深植的想法,須認識「苦」之本質是不存在的,既不堅固,也不真實,更非永恆不變的。只要心念一轉,苦境即趨於淡化,甚至能感到其空無實性,可如同煙消雲散。

因此苦是警醒人生無常的真諦;知苦當知修呀!

    樂時須淡泊。樂境也是由前因觸緣而生的,樂亦是心中之感受,可強化,亦可淡化。強化樂之受時,經常會失去理智,樂極生悲,甚至造下罪業而仍不自知。又再強烈之歡樂過程,終要歸於平靜,若無法淡然處之,只會更增加事後的失落感。樂時若僅是消受,而不知感恩,亦不懂得藉著順境來行善行,樂受過了之後,又能留下什麼?僅是徒增追憶而已。

 

    苦受、樂受都是心境,也都是由心所造。心念一轉,即不受外境羈絆。心念固化,則苦樂不斷。受是心理作用,必要從內心來化解。

 

    心正、念善,又能心不執著,則苦樂自然淡化。行善而又能不執善,福慧自然隨之生起。聰明人當自主自己的心念,不可因心起念而不斷受苦樂牽引,使得自己患得患失也。

 

      苦樂相依人心起,世上迷茫境相續(依);

      放下執念智慧生,富足人生好運氣。

mp3音檔
http://yeh0922528825.pixnet.net/album/video/711967139-%e5%95%9f%e5%8b%95%e5%85%a7%e5%9c%a8%e6%99%ba%e8%83%bd%e6%a8%a1%e5%bc%8f6.mp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祝有德 的頭像
    祝有德

    靈明 佛乗宗 宇宙訊息網

    祝有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