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南無大日如來示(2018.11.7.星期三)


      靈明本心修清寧,佛乘見性成佛因;
      弘揚累積資糧位,如來法身功德林。


              聖示:修心力行
    時下宗門林立於世界各地,尤以台疆更甚。今姑且不論教法是否可達究竟、圓滿、證道,都是順應眾生根器而示現之因緣,以適時引導眾生止惡入修。以行善、佈施、關懷、濟貧來言,是為拔苦與樂之慈悲行徑,若在於施者之角色而言,要能藉行善過程來啟發先天之好生、護生德能,在行化救濟之當下,亦可照見生命無常、物相生滅離合之真相。若是覺悟性敏銳者,則可由行善佈施之中,了悟宇宙因緣之真諦。


    另一種,以靈山修行者而言,其本來之主旨即是透過靈通來觀照自性如來之存在,感知靈性真主之神通妙化,本該是最直接之解脫心法,然而人雖本俱佛性如來智慧德相,但於落凡後心識染著程度不一,若沒有過濾篩選,並確實奠立真理教化根基與定力,即貿然啟動靈能功用,對沒有證悟之修子往往衍生一連串之幻象而使貪著更擾亂心智。只因不明現象界之所有色、聲、香、味、觸、法都僅是因緣合散之生滅過程,取不得也。若一味趨於境相,貪戀幻覺,終是障道而不能出離迷惑、破相開悟而明心見性。又行善佈施若不能合道而為,功德難出,僅為福報之累積。五祖弘忍曾言:「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就!」此言已道出福德與功德之真義。修子若貪求福德,必來受生歷劫矣!


    行走靈山者不可停留於幻境與幻象之攀緣。汝等豈能忘卻世尊於《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因所有相本是因緣假合之生滅法,世人以明明瀝瀝、深刻之覺受而不能證悟生滅變化之幻象,亦不認識實性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只認虛妄之「假」相而失自真如性之「實」也。


    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來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空不有,隨心隱顯自在神通。凡夫執有,二乘頑空,如來者體用一如,空有不二。


    世人若迷,隨宗教教義偏執。迷者行善以為功德,即失行善皈真之初心本意。靈通若著於幻境,以為高深,易狂心比較高低,早已背離真理,無法離相鑑真,則陷自性於凡夫眾生位。


    若可由靈通實證本源,以啟動真元靈炁,必能定而慧生,方是靈通實諦,否則著於幻象所使,輕者迷昧靈根,重則走火入魔,難返清靜自在。


    日前大宗師曾要汝等表態:是否以鸞文來指引修行?汝等多數願意。既然如此,為師等必會經常對於整體及個別來適時指點。盼汝等以雙向溝通方式,仙佛的指示汝等若有不明或不服、不同意者,皆可如實表達。佛性本來平等;智慧更無高低。凡與聖只緣心悟或心迷,迷者因執著於自我認知而陷困於死胡同,悟則因靈覺清明而能寬廣、長遠地洞悉一切。


    今再回應譚教務長之提問,並對一些看法來指點。


    末世是靈性迅速揚升之世紀。人之覺醒與否,以宇宙天地之久遠而言,只是遲早的因緣而已。況且以實性而言,本不受任何時空、形相而動搖。人以三維時空之侷限角度思維,不但難越境界,又容易陷入彼此是非、對待之生滅幻境中,即迷障真性實相。


    故「行者」眼觀色,不動妄心,而能洞察生滅因緣之和合離散,隨緣行化,豈須多生憂慮。又憂念眾生迷茫,實則將自己「陷」入迷幻。自身若迷,如何導盲?如何施展平常心,行自然道?修子並非要表現無情,唯念念自淨其意,方能自覺而覺有情,是為真性情。行化佈道者慎始審明,不失正理,固然重要,唯凡事首從自心作起方能感動凡人,潛移默化身旁之有緣,同證菩提正道。


    禪修真旨在契入真如空性之本然,自然不假造作。譚生所形容之「寂靜、開闊、放鬆、清明、自然、隨緣」,都是合應真禪所產生之輕安。唯身心內外放下,方是契入之第一步,本非追求可得之境界。


    確實一切法門都是俾益修子契道合真之敲門磚與渡岸之舟,若死抱敲門磚與渡河舟,即難入堂奧。吾明白譚生提醒修子應明本末,當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之重要,而頻頻要大家真正了悟聖藻真意之用心,而韓執行長雖注重功法之推廣,亦明白此道理。只要敏覺觀眾生根性,一步步引導即可,而不要停留於不分程度高低深淺皆以相同教法即可。此可作為未來教學應可注意之方向才是。


    法身終不離本體萬相萬法,自然沒有另一個法身可得、可執著。眾生因迷昧而識心熾盛,故業力牽絆、束縛真如法性,墜入漩渦。故必藉修靜功法,助其泯攝色身之惑苦,入清靜法身之自在,而謂之壯大法身,合於道體。


    地球老化,正以物質世界之生滅相向大眾說「法」。災劫之多更源於凡塵靈子靈識迷昧之可悲而導致。末世僅是現象生滅循環之始終。覺悟實像─眾生臨劫受災,無不是離妄皈真、濟世救教之契機。明萬物形骸僅是假合,終拘清靜法身不得,回頭即是。


    人之老邁種種衰敗苦態,盡是生滅無常法,更是藉相對眾生無言說「法」,修子莫貪假體而障真性。入道求修,所求所修者何?此乃實修者必時時覺醒,拳拳服膺,不忘初衷,不失本懷之至要。


    所謂修功行、造上乘、得真諦、度眾生,此之四願是否牢記銘心,則不在口言或僅心知,唯當力行實踐,否則善願難臻。知止而定,止於至善中道,因知止則不落二端,始能明因。明「因」為法性本質之根,因性空而可起萬法,不明因之性難入法理。


    辯善─一者辨善之本然清靜,再者辯才無礙,傳至善之道。
    鑑惡─鑑明惡之禍殃,首當自省、自律、自重,以達自覺。對他人之惡可由規勸、教化、感召,使之止非入善,不必多生分別、厭惡、捨離之分別心,因為善惡皆由一念而生,本無定數。


    居敬者─自嚴以律己,莊嚴自己,自重自敬。對外人則明悟眾生本為造化因緣所化,同源種智,眾生本佛,本不分離。恭敬萬有等同禮敬諸佛。


    持慎者─知因果瀝然,業報不爽,持守真心,常保清靜,慎發意念,不落循環意識之輪迴巢臼,方可出離三界也。素此五要悟入真經,心入真徑,先天真炁返化,萬象隨心而絕處逢生,有形之災厄、劫難豈能困頓真身。


    確實,入道者不思本源,終捨本逐妄。不(利行)力行奉持正法,怎知真理法則之保守?自苦皆因不明本心,自艾終為外相所引也。


    天父頒佈人世職司,旨在冀盼諸生可以事煉心,凝聚人心善願,累積自身成就資糧,以現象界之幻化因緣,巧妙運轉乾坤而廣化眾生得識自心本佛。故佛乘菁英當明 天父苦心,切莫流於後天任務,亦不可消極以為自了即可厭離眾生。莫作是念,眾生難調。覺醒之人本無凡夫、聖者之別,更無難易之想。利於行使事務之原則,凡事以對事來檢討,莫對人攻擊或妄加認定,如此即更有利於和諧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祝有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